中国114招生网招生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招生网首页 >> 报考指南 >> 详细信息

高职专业建设不要陷入"社会需求"至上的泥淖中

2013/8/5 10:12:00 114招生网河北站 【 】  

  中国114招生网讯

  在高等教育领域,“社会需求”这个概念对大众而言,可谓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归咎于大学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和区域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专业设置和定位最容易反映出社会的需求状况。
  最近,《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新增1318个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与学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紧密相关,比如,针对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陕西省内相关人才缺口达1万多人的情况,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开设了老年事业与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两个专业;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农村合作金融、农产品检测等专业;针对新能源发展战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增设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毋庸讳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凡是紧密贴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其招生和就业状况必定良好,必然受到学生和企业的青睐,专业建设绝对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这两者有统一和互动的关系。
  但是,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着对立关系。人才需求受经济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社会需求也总处于动态的过程中,变化较快,它具有即时性、波动性;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专业发展与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这些因素都在牵制专业的发展和创新,专业建设更指向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专业建设具有稳定性和滞后性。此外,新专业的设置,总要经过若干年时间才能走向成熟,轻易停办会让高职“元气大伤”。
  高职院校如果完全依照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或通过设立新专业来促成吸引生源、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专业设置处于不断洗牌的状态,配套的制度、师资和教学资源跟不上步伐,这无异于“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根基不牢不说,内涵建设的底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高职院校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协调好和专业建设的关系。
  当然,在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并不具备完全的自主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发挥其监督和管理作用。新专业的设置都需要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对市场的有效性、前瞻性论证和预测,报上级部门审批,高职院校应避免完全紧随社会需求的“方向标”,力求摆脱主观性和任意性,而避免新专业从“热门”很快变为“冷门”的有效方法则是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布局专业,遏制重复建设。
  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有效化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课程建设应该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因为课程设置的调整更加容易、灵活,而专业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优势大多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在增加新课程的同时,不能丧失固有的传统,也要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毕竟,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重点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
  据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41%)、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1%)、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8%)、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程度不够(8%)……考虑到高职院校生源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无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达成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新专业教学体系的考核也应更注重实践内容。其实,参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各专业都要结合实际努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也必须保证实践教学时数,文科类达到40%,工科类达到50%以上,同时,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加强实践教学。
  笔者认为,在公众普遍认同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满足社会需求的语境之下,高职教育虽然有其独特优势,但也应处理好社会需求变动性和专业建设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能陷入“社会需求”至上的泥淖中,找不到定位和方向,唯有夯实专业建设、专业内涵的基础,才能自由地发挥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变力。
推荐阅读: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河北114招生网 –河北招生考试信息网,河北高考政策,河北高校推荐,河北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1.25]